首頁 > 優秀文章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産,自發明的那天起,直到現在一直被世界華人使用。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地。可見漢字不僅僅是表達一種情感,一個事件,在古代它還象征着權力,疆土的範圍,從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号退回至原始的圖形,我們就不難看出其中的深遠意義。
以下我們以“國”字來解釋使用人口最多的官方字—漢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我們民族發展的悠遠曆史和古人的聰穎智慧。
漢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種,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古文記載“或者,邦也”,邦為國,或即國家。此字為會意字,一以戈,一為守。“口”字四方一橫,意為止,化為重地,外人不可侵犯,“戈”字現今仍為兵器的意思,口外有持兵器之人把守,用以保衛人口。這樣一方土地我們不難看出這就是遠古的國家。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旁加了一個“土”,為“域”,意在除了保護人口,也要保護土地,更加完善。晚周時期,為了更加明确一個國家的疆域和它本質的意義,在或字外加一個大口,變成“國”。按照古人的理解,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軍隊組織,以“戈”代表;四是範圍,以大“囗”代表。把這四個條件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個“國”字。顯然,此乃極富哲理的造字創意。此後還出現衆多國字,例如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國”字。還出現“囻”,以及“囗”中加“衆”、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個“秦”代表“國”字等,但較之繁文“國”字都不及該字體現的視覺效果和哲學意趣。
作為九十年代的我們在漢字繁體字簡化過程中也時常見到我們的父輩們至今在寫春聯或閑暇作詩時常常保留這個繁體的“國”,仍然能顯現出該漢字的威武雄壯和它經曆的曆史滄桑。之所以後來簡化為“國”字,因為經曆了如此多的曆史變遷,國家已經穩定并且日趨繁榮,世界和平,不再打打殺殺,我們更多的需要愛護我們的國家,玉文化在我們國家曆史悠久,同時也視為奇珍異寶,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保護和愛護我們的國家也應像愛護奇珍異寶一樣珍愛。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并且很多漢字它可以獨立組成詞,這也導緻漢字極高的使用率,漢字也具備比字母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算起來的話,同樣的中文表達要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要短。這就是往往我們學習英文及其他語言時要比外國人學習我們漢字的艱難之處。
随着科技的日趨發展,計算機應用的普及,現如今青少年越來越少去認真仔細的學習和鑽研這老祖宗留下的中文漢字,這不得不給我們敲響警鐘,并且需要呼籲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和培養對國文的熱情和興趣,繼續讓漢字在世界語言中發揚光大。